IMG_5269

“你现在就是巴音布鲁克最后一场比赛发的最后一台车。你现在过的每一条弯道,就是这条赛道所有赛车能过的最后一个弯道了。”

我时常想起《飞驰人生2》中的这两句台词——对于不同人生阶段的自己来说,现阶段的我,在人类设置的求学路径上,其实就像巴音布鲁克最后一场比赛发的最后一台车。我现在过的每一条弯道,也就是这条赛道所有赛车能过的最后一个弯道了。

2024年于我而言,就是这样一场拉力赛的开端。2024年1月15日,我完成了一系列注册流程,拿到学生卡,正式开启博士生涯。如今,一年时光一晃而过,令人忍不住感叹。《好家伙》里有一句话——时光飞逝,时光也永驻。可是,时光如何永驻呢?这让我想起之前和家豪开过的玩笑——在变化的时代里,不变的只有变化,以及DOI。

从DOI说起的话,博士一年级的两学期里,我收获了两个DOI,以及相应而来的意大利和美国之旅。在帕多瓦和萨克拉门托,我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和第二次学术演讲。2024年10月大概是目前为止人生中最繁忙的一个月——从九月末到十一月初,马不停蹄,实现了“新加坡→多哈→威尼斯→帕多瓦→威尼斯→帕多瓦→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多哈→新加坡→香港→新加坡→旧金山→萨克拉门托→旧金山→新加坡→上海→新加坡”的连续切换。

两次旅行中,我最喜欢帕多瓦这个城市,它对于我的意义自不必说——这里是福地,是我第一次进行学术会议演讲的地方;其次,这里也是我获得人生第一个论文奖项的地方。除了学术之外,于我而言,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个城市让我觉得很舒服,就像南京。事实上,在这次意大利之旅中,我们确实在帕多瓦停留最久。帕多瓦城市的中心就是帕多瓦大学,因此整个城市就像一个大学城,而帕多瓦大学本身是1222年建立的,有着足够悠久的历史。我们在这里遇到的人谦和友好;我在这里的学术会议和晚宴上与同行相谈甚欢;我们还在这里的比乐蒂买到了带有帕多瓦标志的摩卡壶。

其次,是佛罗伦萨。其实对我来说,在佛罗伦萨热门景点的旅游本身毫无意义,因为这里的热门景点都和宗教紧密相关,而我不甚了解。佛罗伦萨触动我的地方在于那些非景点的部分——小区、街道、购物中心,以及有轨电车沿线的风景、路边的楼房和车辆。这些东西是我未曾在罗马和威尼斯观察到的,却是我最想观察的——去另一个陌生的城市,对于那里的人们,作为一个时空之外的观察者,看他们的一天,看他们的生活,喜怒哀乐,油盐酱醋茶。佛罗伦萨给了我这样的机会。

在意大利的一个好处是,葡萄酒非常便宜,我和嘉宁几乎每晚都会买一瓶葡萄酒,然后畅聊人生。

相比之下,美国之旅并没有那么令人回味。平心而论,萨克拉门托也是一个干净、静谧的城市,某种程度上有点像帕多瓦。但是一言难尽的饮食、白天安静得令人害怕的街道和随处可见的流浪汉让我在时间有限的旅行中始终不能进入那种欣赏和体会的状态。

无论如何,这两项研究以及学术旅行让我感受到做科研的乐趣。然而,科研并不是始终那么美好。虽然发表了两篇文章,但是我仍然十分清楚自己在学术上的不足和差距。不足是自己的,差距来自更加优秀的同辈。除此之外,AI带来的压力也显而易见。在言必称LLM的2024年,不做和LLM相关的研究就会让我担心自己是不是正在或已经落伍,而一旦开始探索一些LLM相关的研究,读一些相关的论文,又会让我感觉到一种浮躁。在这一年,学术社区的速度和加速度似乎都在变大、膨胀,有价值和没有价值的论文都发布出来了,刚刚想到的idea别人已经做出来了,仿佛只有自己在原地踏步,但又有一股不知名的力量在推着自己向前走。如果说刚入学时是完全不知道方向,那么现在有时候我会感到“拔剑四顾心茫然”——仿佛有很多可以做的东西,又仿佛没有。话虽如此,但我依然感受到自己的成长——能够带着焦虑和不确定性沿着一个路线前行,去推动一个个项目,由浅入深,在浅水区不自满,在深水区不惊慌,直到项目的完成。

读博读了什么呢?收获了什么呢?站在博二的起点,我不敢妄言全程的美好和乐趣。但是,这一年的时间让我明白,我想要修得的是一种能力,一种能够以自认为有意义的方式度过这一生、在沿路的当下不断感受到这种意义、并因此感到充实和笃定的能力。我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这种能力,这种能力也在回馈我。学术论文的接收和演讲、人生中第一个CVE、BlackHat议题的接收、认识越来越多优秀的人、看到越来越广阔的世界……总的来说,站在当下回头望向这过去的一年,我十分感激。

除了科研,健身和运动方面也有小小的惊喜。健身是一个让我感到踏实的事情——只要有付出,一定有回报。稳扎稳打、避免伤病,看着使用的重量逐渐上升,就像在风调雨顺的年份种地,你知道一定会丰收。硬拉110KG、握推80KG、游泳2KM……突破一个又一个曾以为不能达到的极限,再慢慢地把它变成平台,站在上面向新的极限努力。在这个过程中,纠正思维上的误区,改进动作上的不足,不断精进。于我而言,健身运动和科研一样,同样属于读博求索的一部分,也属于上一段描述的那种能力的一部分。

对于在海外留学的人来说,一年中很重要的事情还有奔赴和团圆。次数少、时间短则让我更加珍惜和期待。和爱人、亲人、好友的团聚,是独自在实验室奋斗时的念想和动力。不过,独自但不孤独。这一点上,我真的很感激实验室、健身房、球场、公园各处相互陪伴的伙伴们。另外,一个好消息是,2024年我家彭老师成为了一名留学香港的博士。我们在未来的博士生涯中能够陪伴彼此更多,也能够在科研上有交集和合作了。

这一年,每次飞回新加坡,坐在车上穿越这陌生而又熟悉的城市、国家,我都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第一次来新加坡的那天。记得有一次,凌晨路上汽车很少,偶尔还能碰到作业返程的工程车。有时会看到海岸,看到海岸再往里头的点点路灯。于我而言,这始终是一个陌生的地方,此地不是家乡。然而,当初对上海是否也是这样的感觉?从三门峡一路向东南,路过山川、河流、城市、贫瘠,抵达繁华。那时的我,在北安跨线上,在十号线、十一号线地铁上,深夜,一定也曾体会过这座城市的毫不相干,也曾发出过背井离乡的感叹。如今,十一年晃晃而过,来自黄河的男孩依次辗转上海、南京、北京,最终抵达这赤道上的国家时,却也可以把上海视作一个熟悉的地方了。

2024年1月13日,我在北京前往新加坡的飞机上写道:

如果说2014年我写下背井离乡那首诗时头脑中对未来一无所知、有太多基于少年热血的愤慨,那么现在——坐在飞往新加坡的飞机上的我——更愿意去肯定自己过往这些年所走过的路。是的,这也许不是一条十分直的道路,但是它是我基于自己的三观和视野,在兼顾现实和理想的情况下,没有后悔的一条路。

我就是我走的路。我们终将做出选择,然后前进,或者后退。我们终将收获果实,或付出代价。苦乐皆我所愿。

我就是我走的路。那么好,又要继续走路了。享受你的“巴音布鲁克”吧。别太在意人生的得失,别太在意选择的好坏,别太苛责过去的自己,别总拿别人的幸或不幸来比,也不要对过去或现状失望。享受你最后一段能够沉下心来雕琢、学习、进行纯粹探索的时光吧。

行文至此,想起一首歌的旋律和歌词,二零二四就以它作结吧——海上的晚霞像年少的画,铺在天空等海鸥衔走它。遥远的帆任风浪拍打,为梦再痛也不会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