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想

这是一次跨年的读书过程,2022年春节期间读完。如包老师所说,作者33岁时就能在半年访美期间有如此多的观察和思考,有如此深入的分析,整理出这样一本书,实在厉害。

后面摘录了书中个人认为值得品味的句子。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下面这段文字:

傍晚时分,登上世界最⾼的建筑——西尔斯⼤厦(Sears Tower),遥望远处碧波万顷的湖⽔,俯瞰近处⾼低交错的楼宇,更能体会到科学技术创造奇迹的⼒量。社会的进步需要年轻⼀代的创新;年轻⼀代的创新需要他们对已有进步的充分了解,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这个基础上更上⼀层楼。⼀个⼈如果对前⼈的创造⼀窍不通,如何能百尺竿头,更进⼀步呢?如果设计者和建造者从不知道楼为何物,如何能⼤胆设计呢?正因为有了次⾼,才有最⾼,这是⼀个简单的道理。

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在想象1988年作者远渡重洋登上西尔斯大厦的画面。那时的他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历史悠久却又年轻的中国,追赶历史短暂却已经走了很长的路的美国。三十三年后的今天,疫情之下,对立与冲突、合作与发展,先进的和落后的、获得的和失去的,有不同,有相似。

引用兰小欢教授的一段文字:

没人知道未来会怎样。哪怕只是五六十年,也是一个远超认知的时间跨度,信念因此重要。1912年,溥仪退位,旧制度天崩地裂,新时代风起云涌,直到改革开放,仿佛已经历了几个世纪,但实际不过66年。

飘渺不定的时代里,持坚定如磐的信念走过漫漫长路。

摘录

  • 我们应当把它当作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个民族、一套制度来看待,而不把它看作几个抽象的教条的概念。
  • 有时候人们需要做一种工作,这就是提供思维的机会,而非思维的结论。
  • 在过去的年代,⼈们从教条主义的观念出发,把美国仅仅看成是“剥削剩余价值”,“资产阶级专政”、看得⼀⽆是处,那么现实的美国便会反对这祥的“美国”、僵化观念中的美国。如今又出现了另⼀种极端,有的⼈把美国想象成富丽天堂,⼗全⼗美,那么现实的美国同样反对这样的“美国”、理想化的美国。
  • 我们无法用一句话来说美国是什么,要说的话,只能是“美国反对美国”。
  • 美国是一个大国,在这个大国里,举出⼀种美国形象来,就可以举出⼀种与之对⽴的美国形象。
  • 真正的政治民主必须包含着被统治者有通过他们的代表来控制经济政策的权利。
  • 我仅仅想通过美国这个个案的研究,来促进我们对资本主义的认识,间接地也促进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 历史唯物主义的判断和分析,从历史发展来看,是正确的。但历史唯物主义指⽰的⼈类社会发展规律,需要历史条件的成熟。在这些条件没有成熟的时候,任何主观的判断反⽽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
  • 作为⼈类社会,⽆论是什么制度,都会有⽭盾,冲突,需求。了解不同的⼈类社会通过什么⽅法来解决⽭盾,缓和冲突,满⾜需求,应该是有益的。
  • 从⽇本民族的发展,⼈们⾄少可以得出两个结论:⼀是经济实⼒是决定⼀个民族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的基本⼒量;⼆是⼀个民族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并不仅仅取决于经济实⼒。
  • 不论什么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因素,如果不是构成传统,便不可能根深蒂固地发⽣作⽤。任何⼀种好的因素要产⽣作⽤,必须有⼏代⼈的努⼒。美国⼈整天讲创新,但实际上传统势⼒极强。中国⼈也整天讲创新,结果是传统屡起屡伏。有⼈⾔,美国⼈讲创新,并不在于反对传统。美国⼈的传统和创新如同⼀物,今⽇的传统只不过是三、五⼗年前的创新。中国⼈讲创新意在反传统。然⽽,⼀、⼆千年的传统却又不易反掉。
  • 今天,⼈们⼤量涌⼊美国,使我们不能不深长思之。出来前⼏天,国内理论界正热烈讨论⼀个主题,就是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再认识。这个问题之所以⽬前在国内引起⼈们的讨论,基本原因在于社会主义搞了⼏⼗年,在经济等⽅⾯却不如资本主义。
  • 这个世界上的公民都想在联合国得到⼀种声誉,但现实⽣活中又有多少国家信奉联合国的原则呢?这似乎与⼀个⼈的团体⼀样,每个⼈都想加⼊它,并显⽰⾃⼰对它的热爱,但实际上处处违背它。
  • 需要加以分析的是,美国的经济发展对其政治发展究竟起了什么作⽤。在这两个⽅⾯,美国皆为世界所瞩⽬。⽽中国在这两个⽅⾯⽋账太多。因⽽,这两个⽅⾯都成为现代化过程中永恒的话题。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如何实现?最根本问题是,在公有制条件下能否完成经济现代化的过程?
  • 发展中国家要拿出最好的东西与发达国家交换。于是发展中国家的⼈民⽆法享受本国⽣产的最优产品,甚⾄是第⼆等产品也不能享受。
  • 在美国没有汽车就像没有腿。
  • “四个C多”的好处:
    • 车多,使整个社会构成⼀个动态的整体,随着车辆运动的不仅有⼈和物品,还有思想、观念和精神。
    • 电话多,使整个社会构成四通⼋达的信息系统,语⾔的传递伴随着情感、信息的传递。
    • 电脑多,使整个社会管理的⼀体化达到很⾼的程度,电脑信息是⼀种公平的管理。
    • 卡多,使整个社会的管理符号化,使⼈们对实物(⼈和物)的管理中解放出来,变成符号管理。
  • 商品,依然是这个社会的基本因素,其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成为商品。
  • 努⼒使社会⽣活的各个领域有⾃⾏的组织和动⼒,⾃⾏满⾜社会的需要,从⽽使政治系统或⾏政系统只起间接管制的作⽤,是在这个⽅⾯取胜的⼀个有效的途径。
  • 就业,是现代社会的⼀⼤逻辑⽭盾:⼀⽅⾯科学技术的发展将越来越多的⼈排挤出来,另⼀⽅⾯越来越多的⼈需要寻找⼯作,需要谋⽣。
  •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的治理结构形成了⼀个双重结构:社会⾃组织系统负责各类具体事务,政治系统负责协调各个⾃组织系统。商品化提供了使政府轻装上阵的可能性。
  • 如果⼈们在精神领域中拒绝现代化,那么现代化就难以侵⼊他们。这种现象在不同社会中都可看到。现代化真正的动⼒在⼈们的内⼼世界。
  • 今天世界许多国家⾯临的问题就是年轻⼀代对制度基础的信任危机。
  • 美国现⾏的主要价值观念什么时候会成为历史,要看有没有更强的选择。
  • 城乡差别存在的不可避免,是任何社会须当注意的。⽣活⽔准的差异,必定会在不同的⼈⼜之间构成紧张态势。这种紧张态势出现的时机有早有晚,但现代化过程中最终总要遇到这个挑战。问题不在于乡村发展了多少,⽽在于⽭盾化解了多少,化解⽭盾的⽅法是否产⽣新的⽭盾。
  • 在⼈⼜⽇益剧增的世界上,农业是⽣命线。
  • 德国在⼗九世纪中叶为何不能完成资产阶级⾰命?容克贵族的⼒量太强⼤了。
  • 他们深知⾃⼰没有历史,对有⼀点历史价值的东西都视若珍宝。在历史太丰富的国度⾥,⽐这价值⼤得多的东西都被弃之⼀边。
  • 什么是美国的信条?亨廷顿认为可以归纳为:⾃由;平等;个⼈主义;民主;法治。
  • ⼀个社会可以说它信仰什么,但不等于它实际上就拥有什么,或者不拥有什么。
  • 尽管法律可以规定⼈⼈平等,但事实上形成的不平等不能⽤武⼒摧毁。
  • 在个⼈主义盛⾏的今天,平等难以成为主导价值。
  • 任何准备⽤于⾃⼰的政治权利,都要准备与别⼈分享,否则⾃⼰也会丧失它们。
  • 越是在没有⼈说了算的地⽅,传统便具有越⼤的权威。
  • 当今世界是⼀个合作加竞争的世界,在某种意义上更是⼀个竞争的世界。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化、军事、⽣活⽅式等⽅⾯展开全⾯竞争。在这场竞争中失败或落伍,就将意味着落后和贫困。
  • 美国⼈在价值领域中往往是保守的。但在技术领域中,却追求标新⽴异。
  • 价值涉及道德领域或公共领域,应当考虑到⼤部分⼈的倾向。后⼀领域属私⼈领域,标新⽴异是私⼈在这个社会上的砝码。要得到社会的承认,就要与众不同。
  • 任何⼈、任何团体要取得⾦钱,或得到更多的⾦钱,都必须与众不同,必须不断推出更新的东西来吸引⼈们和社会。
  • 科学技术发展的⼀个⾸要条件,就是应当相信没有任何事物在⼈的认识能⼒和创造能⼒之外。
  • 美国⼈内⼼中英雄崇拜和成就崇拜的性格依然存在。美国民族缺乏⿁神崇拜,取⽽代之的是前两种崇拜。
  • ⼀个社会没有核⼼价值就不能均衡发展。问题是核⼼价值从哪⾥来,又怎么样来维持。如果是来⾃对⼈们周围事物的提取,由⼈们⾃⼰来传播和维持,则可能是⼀种最有⼒量的机制。
  • 美国⼈对私域的保护,同时也保护了孤独,每个⼈不喜欢或不希望他⼈侵⼊⾃⼰的⽣活领域。这种愿望滋⽣孤独。
  • 美国⼈初交不难,深交不易,中国⼈初交不易,深交不难。
  • ⼈总是⼈,有恩必报,有仇必报。⼈总是⼈,⼈有⼈的情感,⼈有⼈的需要。现代化在多⼤程度上能改变⼈的本性,需要好好研究。
  • “看不见的⼿”也有其短处,由于“看不见”,所以⼤家均不知⼿在何⽅?往往等到事态发展⾄⼀定阶段,⼈们才恍然⼤悟⼿在这⾥。
  • 由于钱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们绞尽脑汁发明各种机制、⽅法和技术来管理钱。结果以钱为媒介组成⼀个庞⼤的管理系统。资本恰恰利⽤这个系统,来达成取得剩余价值的⽬的。
  • 美国⼈最不喜欢⼈管,但最喜欢钱。钱的逻辑,就是引导⼈们被管。
  • 社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主体体制,在经济充分发达的社会中,也许得从以政治体制为主体过渡到经济体制为主体。
  • 推动标准化的另⼀股动⼒来⾃⼈员的⼴泛流动。社会流动性⼤,每个⼈都需要在技能和知识上验明正⾝,每个机构也需要有可靠的证书证明每⼀个⼈的技能和知识。地⽅性的证书已不⾜以满⾜这⼀要求。太综合的证书,如⼤学毕业⽂凭也不⾜为专业⾏当能⼒之证。⼈员的⼴泛流动,要求每个要谋得某种职位的⼈都能有效地证明⾃⼰的学识和能⼒。⼈们要取得这种证明,便要达到社会公认的标准。这个相互的过程,推动着⼈的标准化。证书是各类⼈的产品说明书和合格证。⼈们在市场上购买商品,根据商品的⽤途、性能和尺⼨选购。在⼈的资源发展达到某种程度时。⼈的标准化便会成为社会必不可少的环节。
  • 美国⼈不遵守法律,⼩的违法⼈⼈有份,不过美国⼈是崇尚法律的。
  • 在⼀般历史悠久和⽂化悠久的社会中,起协调作⽤的东西是“⼈化”的,是社会上有⽂化、有权⼒、有财富或有传统的团体。在这种⽂化氛围下,法规就不能起主导作⽤。只要这种⼈际关系的结构或⼈化的协调机制不变化,法规协调就难以⼤有作⽤。
  • 如果能把法规协调与科技的合理化原则结合起来,其效⼒将⼤⼤扩展。
  • 税收是美国建国的基础,因为独⽴战争的⼀个重要起因就是英国政府向当时的北美⼗三州课以重税,引起反抗。在现代国家中,税收决⾮经济问题,⽽是政治问题。
  • 悖论:社会尤其是⼤型社会的正常运转需要社会成员的良好协作和共同⾏动,⽽⼈们追求的价值又是个⼈⾄上和私域⾄上。
  • 科学技术的⾼度发达要求更精细的分⼯,使每个⼈都有⾃⼰明确的任务,这从技术上保证了个⼈主义的价值观念。
  • 要⼈们服从政治命令和法律命令,⽐要⼈们服从科技命令,要困难百倍。每个⼈在服药前都会认真研究注意事项,⼩⼼翼翼。但在废⽌种族歧视,服从⼀种意志⽅⾯,听从政治家的劝告的⼈要少得多。
  • ⼈们服从科技甚于服从政治。
  • 但没有⼀个社会可以不要科技,⽽科技的逻辑必然如此。
  • 在选举中⽴下功劳的⼈,论功⾏赏,封官加禄。
  • 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差距,主张改⾰资本主义制度的组织和观念在西⽅社会不会有什么⼤的影响。所以,美国社会也让它们⾃⽣⾃灭。如果有⼀天东西⽅之间的经济⽔平倒转过来,恐怕就要对它们进⾏管制了。其实不⽤超越,只要拉平,意识形态之争可能就会东⼭再起。
  • 英才统治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的共同特征。因此这就给⼈类社会的发展提出⼀个问题:严格意义上的民主是否符合⼤规模⼈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或称内在要求。
  • 其实两党之间没有什么意识形态的分歧,有的只是在同⼀意识形态下对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的分歧。
  • 美国的政治体制有⼀个妙处:你不能说它不民主,你也不能说它民主。
  • 选民发展到今天,已不太注重从政治纲领考虑问题,不少⼈很看重总统候选⼈个⼈的性格、能⼒和形象。
  • 在美国做政客的第⼀条件是要会说。
  • 它是⼀个最⾼的⽴法机构,但并不要求每个⼈都正襟危坐。⼈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很实际:重要的是它能⽴法,⽽不在于它怎样⽴法。
  • 美国⼈不喜欢政府管他们,绝对不能接受政府给每个⼈⼀个号码。
  • 所有经济发展都有⼀种现象:最初的发展往往是缓慢的,但达到⼀定规模后,便会突飞猛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是这样,⼯⼚和商业的发展也是这样。
  • 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使⽣产过程性的规定显得⽆⾜轻重,如不迟到,不早退,完成多少产品数量,保证质量等。
  • 对任何社会都⼀样,没有⼀个社会有能⼒解决所有⼈的各种问题。⼀个社会如要追求长期稳定,这应该建成能最⼤限度解决社会和个⼈难题的机制。对很多社会来说,危机的原因并不在制度,⽽在⼀些⾮常普通的事情:⼈们能否吃饱穿暖。
  • 社会教育系统较为完善,教育经费⼤概仅次于军费。
  • ⼈的⼀⼤缺陷是上⼀代获得的⽂化知识和伦理道德不能遗传,下⼀代⼈必须重新获得。这是教育⾄关重要的⽣物学定论。
  • 从事教育的⼈最容易产⽣的问题就是把教育视为教授⾃⼰已经知道⽽别⼈不知道的东西,这是很合理的逻辑。不过,⼈们还可以有更好的逻辑:⿎励发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不知道的东西。可以说,这是⼈类进步的⽕车头。
  • 在美国这样⼀个典型的⾦钱化的社会中,⼈们却努⼒保持⼀些具有基本教育功能的领域的⾮商品化,这不仅是⼀种选择,⽽且是商品经济下不得不为之的⼀种政策,要不然这些活动就会被商品经济排挤掉,这⼀点值得⾛向商品经济的社会注意。
  • 傍晚时分,登上世界最⾼的建筑——西尔斯⼤厦(Sears Tower),遥望远处碧波万顷的湖⽔,俯瞰近处⾼低交错的楼宇,更能体会到科学技术创造奇迹的⼒量。社会的进步需要年轻⼀代的创新;年轻⼀代的创新需要他们对已有进步的充分了解,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这个基础上更上⼀层楼。⼀个⼈如果对前⼈的创造⼀窍不通,如何能百尺竿头,更进⼀步呢?如果设计者和建造者从不知道楼为何物,如何能⼤胆设计呢?正因为有了次⾼,才有最⾼,这是⼀个简单的道理。
  • 社会的⼀切现代化成就都应充分开放,使社会为宏⼤的科技之炉,冶炼现代化精神。在⼀个把现代化成就封闭起来的社会中,最终封闭的是⼈的精神。
  • 现代化的传递过程,以及教育的功能,在两个层次上再⽣产⼀种制度。教育提供了对该制度的价值合理性的认同,科技的传播提供了物质基础。教育和科技虽不直接⽣产物质产品,但却可以创造未来。
  • 美国⼈实惠,象做⽣意⼀样,提供最详细的说明书。⽽不少社会的政治精神不是如此,⽽是回避解释。这在⼀定条件下也是⼀种政治艺术。
  • 最⼤限度的开放性是图书馆发挥最⼤效益的先决条件。
  • 任何社会的管理,在很⼤程度上是⼀种知识管理。政治管理也罢、⾏政管理也罢、经济管理也罢、技术管理也罢,最终均是对⼈的管理。⼈不是抽象的、机械的对象,⽽是能思维、有主见的对象。主导⼈的⾏为⾸先是⼈的思想,是⼈所接受的⼀整套既成⽂化和既成观念,以及⼈们在这个基础上所进⾏的创造。⼀切社会的进步和冲突其实都源⾃对知识的管理。
  • 在⼤部分⼩城镇⾥,⼈们不会感到明显的落后,⼈们可以享受到现代化的所有成果。这是社会稳定的⼀个重要⽅⾯。不少发展中国家的⼀个令⼈头疼的社会难题,就是如何协调不同地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 公路是由国家或州政府建造的,为企业和个⼈⽣活提供了基本条件。由此可以看到公共投资在哪个⽅⾯最为重要。如果政府花很多钱在各地造商店,我想不会有今天。
  • 美国社会现代化的基础不在纽约之类的⼤城市,⽽在千百个⼩城镇,⼤城市只是⼭巅⽽已。
  • ⼀般家庭必须让孩⼦早早独⽴,供养不起,所以他们⽆法去爱。反过来,⼦⼥也爱⽗母,但⽗母的晩年不能依赖⼦⼥,⼦⼥是⽆法负担的,因⽽⼦⼥也⽆法去爱。
  • 美国社会⾄今依然是以家庭为社会基层的单位。但在精神上,家庭正在被架空,⽽社会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以个⼈为细胞的调节机制。
  • 现代化与传统社会结构之间是两难困境。我在新加坡时就深感这个问题的困难。
  • 货币⼒量会趋使⼈们寻找简单劳动挣钱,⽽⾮复杂劳动。这是值得发展中国家引以为戒的。
  • ⼈们往往⾯临这样的选择:维持价值体系,还是追求更有效的体制——但违背传统的价值体系。有的时候问题在于,⼀定的⽂化能否允许⼀个社会选择全然不同的体制,往往不⾏。
  • 美国今天遇到了来⾃⽇本的挑战,很⼤⼀部分原因在于美国的体制、⽂化和价值反对美国本⾝。

摘录包云岗老师在读完此书后的笔记

其一,这本书是作者在1988-1989年去美国访问期间的观察与思考,当时作者只有33岁,却在短短的半年访问期间能对一个2亿多人口的国家分析如此深入,简直有些不可思议,其能力绝对是卓尔不群。如今出任国家最高领导核心层,这也反映出我国的人才选拔机制的有效性——真正有才的人,是不会被埋没的。

其二,作者观察美国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很值得学习。对于如何分析一个复杂的国家和社会,这本书给出了一个分析框架。同时作者非常擅长提问,全书一共提出了248个问题,而大部分问题在观察美国的过程中结合其他材料给予了分析与解答,且充满了辨证视角,相当精彩。